光前裕後 〈財富篇.六〉 - 留財不如留餘

光前裕後 〈財富篇.六〉 - 留財不如留餘

為人父母者,為子孫着想、保障他們的未來是十分自然的。可是如何才算真正為後代着想?應該是留財?留言?還是留名?

 

北宋名臣,名著《資治通鑑》作者司馬光的家訓提及︰「積金以遺子孫,子孫未必能守;積書以遺子孫,子孫未必能讀;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,以為子孫百年長久之計。」

古往今來,中外各地也在探索傳家的奧秘,尋求打破「富不過三代」宿命的方程式。除司馬光外,一眾名家如朱熹、顏之推、曾國藩等,他們留下的著名家訓均務求家族世代興替,一代比一代強。

他們的家訓有着一個共通點,他們着眼於家族價值觀、家庭教育及做人處世之道,而財富傳承更非重中之重。皆因他們都深信德育才是傳承的關鍵,曾國藩的家訓就有此言︰「道德傳家,十代以上;耕讀傳家次之,詩書傳家又次之;富貴傳家,不過三代。」

筆者在個人領悟中,深刻感受到「留財不如留餘」的道理,因為「留餘」正是創富和保富的精髓。財富畢竟是有限的,與家族成員相處事事留有餘地,才可以保持家族連綿不絕的興盛。

正所謂「知人不必言盡,責人不必苛盡,鋒芒不必露盡,有功不必邀盡,富貴不必享盡,留三分餘地於人。」明清時期,康百萬、沈萬三、阮子蘭獲譽民間三大「活財神」,其秘訣就是「留餘」二字。

「留餘」思想,古已有之,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。曾國藩有言,「留一分餘地,可回轉自如;不留餘地,則易失之於剛,錯而無救。」國學大師南懷瑾亦稱,「一生猶欠詩書債,萬事終須留有餘。」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莫言也曾道︰「世界上的事情,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。凡事總要稍留欠缺,才能持恆。」

「留餘」之道,莫過於留耕道人王伯大在《四留銘》所提及︰「留有餘,不盡之巧以還造化;留有餘,不盡之祿以還朝廷;留有餘,不盡之財以還百姓;留有餘,不盡之福以還子孫。」其意即將自己無限智慧貢獻社會、將自己用不完的俸祿歸還朝廷、將自己沒用盡的財物送予百姓、將自己沒享盡的福留給子孫。

難怪古今中外不少成功的商業世家、書香世家和名門世家均深諳「留餘」之道,終生受用。究其原因,正在於此家庭文化的傳承、為人理念的堅持、處世傳統的信念。

無獨有偶,中國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亦指出︰「家風好,就能家道興盛、和順美滿;家風差,難免殃及子孫、貽害社會。正所謂『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』。」

陳裕光博士(逢周五見報)

傳承學院榮譽主席,致力協助華人家族企業世代相傳。他亦為大家樂集團前主席,帶領企業成為世界最大中式連鎖快餐上市集團。

文章刊登於2017年2月10日(五)《都市日報》新聞版,內容轉載於http://www.metrodaily.hk/metro_columns/光前裕後〈財富篇.六〉-~-留財不如留餘/

上一篇:陳裕光 光前裕後〈知識篇.一〉 - 知識改變命運 下一篇:傳承大使年會2017 - 鄧耀昇先生及陳嘉賢小姐分享回顧 (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