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裕光 光前裕後〈知識篇.四〉 - 無字天書

陳裕光 光前裕後〈知識篇.四〉 - 無字天書

自古以來,知識的來源大概分為兩大類,其一是來自求學時期的「有字之書」,其二是來自日常生活上的「無字天書」, 不少人更為珍惜這種「無字天書」所得來的知識。因其代表長期在「社會大學」所掌握到的社會知識、人生經驗、做人心得。

 

無疑,學校是我們學習的場所,但卻不是唯一的。社會上不少成功人士雖沒在「大學」讀書,可是他們正是在「社會大學」終身學習。正如南宋理學家朱熹所說:「無一事而不學,無一時而不學,無一處而不學,成功之路也」。我們一生人都在到處學習,除了在學校學得基礎知識,日後在社會工作所得的實際知識更為重要,正所謂:「世事洞明皆學問,人情練達即文章」,真正的學問實是融入生活的人生修養。

人常將知識與學問並提,這是很有道理的。學問學問,既要學也要問。多學多知,知識既是學來的,也是問來的。「問」,是打開創新識見的金鎖匙。想要讀通「無字天書」,除了會看、會聽、會講、還要會問。「學」與「問」相輔相成,只有在學中問、在問中學,才能求得真知。只要從小培養勤學好問的習慣,就能成為學問真正的主人翁,才學兼備,翱翔於知識的天空。

在社會大學求「學問」,積極求問,本身亦是一門學問。既要向年長者問,也要向年輕人問;既向資深專家學者問,也要向普通勞動者問。年輕人可能缺少老年人的經驗;老年人可能缺少年輕人的敏感。任何領域均有許多尚未了解的知識,任何人身上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。只要虛心,就可以發現自己要學的東西,「不恥下問」正是學習知識應有的態度。

世界色彩繽紛而瞬息萬變,面對日新月異的世情,我們作為新一代更應多問多請教。不論是父母、老師,甚或同學和朋友,只要能給予啟發,不管年齡長幼、學歷高低,皆能夠成為老師,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亦正是這道理。三人者,可以是三個普通人;可以是「一個好人、一個壞人、一個我」;也可以是「一個智者、一個愚者、一個我」。事實上,學問無邊,人的精力卻有限。從好人處吸收經驗,從壞人汲取教訓。畢竟如唐太宗所言:「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」

 

陳裕光博士(逢周五見報)

傳承學院榮譽主席,致力協助華人家族企業世代相傳。他亦為大家樂集團前主席,帶領企業成為世界最大中式連鎖快餐上市集團。

文章刊登於2017年3月10日(五)《都市日報》新聞版,內容轉載於http://www.metrodaily.hk/metro_columns/光前裕後〈知識篇.四〉-~-無字天書/

上一篇:傳承學院與製衣業訓練局合辦「家族傳承系列:企業交接篇」工作坊 下一篇:陳裕光 光前裕後〈知識篇.三〉 - IQ,EQ,AQ